从一名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固机高级经理许振超近日被授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
得知自己获得“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许振超说:“这份崇高的荣誉,是奋斗在各行各业工匠们的共同荣誉。迈向新征程,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我将继续引导和带动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此前,许振超已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这片成长成才的沃土上,无数心怀梦想的港口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从“人民工匠”许振超,到“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张连钢……一批批先进模范代表人物彰显着码头工人的活力与风采。
自学成才勇破世界纪录
1974年,20多岁的许振超来到码头工作。“当时我们国家的码头已经开始机械化了,但是仅限于局部,基本上还是靠人拉肩扛。”许振超回忆往昔说,“那时码头本身吞吐能力有限,青岛港外面压着船,胶州湾都停满了。”
1984年,青岛港顺应集装箱装卸运输趋势,组建集装箱公司,34岁的许振超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就在大家劲头十足的时候,唯一的桥吊出现故障停机了。因为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家手里,企业只得高薪聘请外方专家来修理,技术难点都在桥吊控制板上。许振超每天下班回家,都会带上备用控制板,对着台灯仔细观察,一笔一笔绘制电路图。4年时间里,他一共倒推了12块模板,画了整整两大摞完整详尽的电路图。凭着这股劲儿,他逐步掌握了各类桥吊技术参数和设备性能,不仅能排除一般的机械故障,还能修复精密部件。
青岛港桥吊投入使用第一年,集装箱装卸数量就达到1万箱。虽然桥吊效率提升了,但码头配套设施还不能跟上桥吊作业速率,集装箱往往没法按时运送到船上。“当时有船员对我说,你们的装卸效率什么时候能赶上日本就好了。”许振超回忆,从 那时起他的心里就憋了一口气,“我们早晚有一天要超过!”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集装箱运输发展势头之强劲,令许振超惊讶不已。“原来堆一层、两层的集装箱可以堆到六层、八层,突然感觉青岛港变小了。”他说,原有的码头已满足不了集装箱运输需求。
2000年,他又一次参加了前湾集装箱码头的创业。“当时我们装卸速度已经超过日本了,日本每小时装200个集装箱,我们已经能装300个。”许振超回忆,“我们要赶超的,是当时的世界最快纪录。”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在这样的自我要求下,许振超和工友齐心协力,果真让新码头精彩亮相。2003年4月27日,在“地中海法米娅”轮的装卸作业中,许振超率领团队创造了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振超效率”由此诞生。
执着追求,不断自我突破,此后振超团队又先后8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成为中国港口领先世界的生动例证。2006年,许振超和团队进行了2年的技术攻关,首次实施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该领域空白,年节约生产成本2000万元,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国内港口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码头纷纷效仿。
他还带领团队围绕码头安全生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开发集装箱岸边智能操作系统,在世界集装箱码头率先实现“桥板头无人”,解决了集装箱桥板头作业人机交叉的风险问题。
薪火相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21世纪初,我国港口在码头硬件、装卸效率方面世界领先,但在全自动、半自动化码头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2013年,青岛港决定启动建设自动化码头。
山东港口集团全自动化码头建设创新团队带头人张连钢带领团队用3年半的时间,完成国外至少需要8至10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建成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世界贡献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码头“中国方案”。
“从肩扛手抬到实现机械化再到自动化,我见证了青岛港从弱到强几十年的变化,这些变化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也离不开码头工人的努力。”许振超说,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的嘱托,不断加大技术工人培训的投入,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为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贡献力量。
匠心筑梦,薪火相传。山东港口干部职工纷纷表示,将以“人民工匠”许振超等先进典型为榜样,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人人争当奋斗者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奋斗实践,为山东港口“三大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