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国考古队员使用三维建模技术帮助埃及复原了有3000多年历史的孟图神庙,褪去神秘面纱的古老神庙再次引发世人关注。除了复原古建筑的往日图景,这种让建筑在虚拟空间中重现的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同样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
人们渴望看到过去和未来,或缅怀曾经,或启示当下。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综合交通规划数字化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就有这样一种可以打破时空局限的技术,规划师们可以通过它看到项目规划任意时段的情景,从而解决“错漏碰缺”,提高规划设计质量。
作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综合交通运输空间规划编制成套方法、关键技术及应用”承担部门,实验室集聚部规划院公路所、水运所、信息所、安全所等专业领域的精英人才,利用大数据、BIM、仿真技术,在数字空间里“孕育”出无数公路、桥梁、隧道,乃至港口。
在这里,一个个交通工程仿佛来到平行时空,接受来自不同场景下的模拟、实验与推演。2019年成立以来,实验室紧紧围绕多源数据融合、交通需求预测、规划方案比选、多规融合技术4个研究方向,在“云端”为综合交通规划开创了一片天地。
枯燥数字变身生动图景
要知道,100公里的高速公路,控制因素就达上百个类别,若把线路空间画成立体围棋盘,则有上亿格。那么,完成这样的设计工作,除了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笔耕不辍,如何做到向数据要效益、向技术要效率?
实验室副主任顾明臣打开了实验室重要载体——TranSPAD平台演示:“你看,可以叠加各种运输方式、国土空间资源信息、社会经济统计及互联网数据等诸多时空要素……”随着顾明臣不断操作鼠标,每一条公路、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每一块生态自然保护区的图像都清晰可见,甚至连山峰的高度、坡度,路段的长、宽、高等信息都能一一显示。
一条公路的建设,除了考虑地理因素,还涉及地区规划等内容,需要与发展改革、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对接。在规划者眼中,“数字+交通规划”除了能大幅降低劳动量,还是沟通的法宝。
“我们需要与多个部门进行沟通,以前绘制的方案往往是二维图纸,较为晦涩。”部规划院水运所高级工程师姚海元表示,如今有了智能系统,可以直观地展示方案。有关部门提出修改建议,现场也能操作,助力规划高效推进。
六大业务场景服务复杂决策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新发展格局下,规划和发展目标正逐渐从供给方转向需求方,从关注建设完成度到更多关注出行体验、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强调交通运输供给和需求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数据赋能,实验室凝练形成了数据资源集成展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跟踪评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评估、海事基础设施管理、环境评价空间分析、国家货运模型展示六大业务场景应用,有效改善规划决策服务技术手段。
顾明臣介绍,TranSPAD平台增强了数字化、空间化、智能化的分析能力,使规划人员能够更好适应新发展阶段对综合交通规划提出的新要求,精准刻画交通运输发展系统特征,为公共资源配置、重大政策制定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支持。
为有效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与交通规划,实验室构建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以及综合交通枢纽评估系统,对线网、通道、枢纽的建设进展、运行效果、服务水平等进行跟踪评估,成果已经运用到“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等重点工作中。
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这块“试验田”正长成“丰收田”。实验室主任、部规划院副院长金敬东表示:“实验室建设着眼于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规划数据资源统一化、交通空间要素可视化、规划评价分析模型工具化、规划创新成果产品化。目前,多项创新研究成果已经运用到《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报告(2022)》等系列重点工作的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