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曲折的农村公路将村庄、田园、民宿串联起来,沿途是多姿多彩的碧绿竹海和连绵不绝的秀美山峰。国庆假期,位于大山深处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杭垓镇文岱村露营基地迎来一波又一波度假客人。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刚表示,得益于“五彩共富路”建设,通往村里的路宽了,近半年来进村游客明显增多。
作为“千万工程”的重要配套和有力支点,20年来,浙江聚焦农村交通这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率先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从“乡村康庄路”引领起步,到“四好农村路”深化提升,再到“四好农村路”2.0版迭代升级,实现了从出行路、发展路到共富路的历史性飞跃,有效支撑全省城乡融合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深刻重塑、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显著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20年间新改建农村公路10万公里
2003年6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基于率先打破城乡二元机构、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作出了实施“乡村康庄工程”的重大决策,开启了“四好农村路”省域先行实践。彼时,交通是阻隔城乡融合的制约性因素,农村地区的茶叶、杨梅、毛竹等产品远在深山无人知。
颁布《浙江省乡村康庄工程实施意见》,出台《关于乡村康庄工程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进一步结合实施的通知》,建立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保障机制……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公路建设席卷浙江大地。
20年来,浙江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10万公里,真正让农民兄弟“出门有路,抬脚上车”,促进了城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乡文明向农村辐射,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交通基础。
首创路林合作解决土地保障难题
“我的工作就是边走边看边报。”丽水市松阳县斋坛乡农村公路管理站站长郭金法,是一名有30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公路人。如今,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路长。“路长制”是浙江探索“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全省农村公路路长到位率已达100%。
源于群众对农村公路从“村村通”到“路路好”的需求变化,浙江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1.0版,农村公路从大规模建设向路网优化、质效并重转型,实现从有到好的转变,有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四好农村路”地方标准,出台《浙江省公路条例》填补农村公路领域立法空白……浙江聚焦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全流程,坚持改革创新破解“四好农村路”发展难题。
为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浙江通过完善资金筹措机制、用好多样化“金融工具”、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破解资金保障难题。同时,开展跨区域、跨部门共建共享,首创路林合作模式、推行路堤合作等解决土地保障难题;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实施长寿命养护、推动“财产险”新模式、统一开展自动化检测解决养护难题。
浙江坚持做好融合文章,解决经济发展难题。农村客货邮融合盘活农村客运、特色产业等资源,纳入省委重大改革需求和共富最佳实践,快递进村成本平均下降三分之二;以“交通+”模式发掘沿线资源,发展“路衍经济”;支持舟山市普陀区农村公路与码头同步建设,为世界一流强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农村公路综合一体化平台“浙路智富”,以数字化改革破解落实难题。
数据显示,20年来,浙江省新增通客车建制村1.9万个,新建改造提升服务点1.8万个,真正实现“出门有车坐、镇镇有场站、村村有站点、服务有平台”。
放大“交通+”综合效能
绍兴市上虞区覆卮山景区,井枫线至东澄道路如一条巨龙蜿蜒起伏在山水间,串联万年石浪、千年梯田、百年古村与民宿,激活旅游产业,催生出一个个美丽经济新业态。随着美丽公路网的通达,东澄村古村落顺利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东澄村也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遍布全村的农家乐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浙江持续放大“交通+”综合效能,“交通+文旅农体”“交通+产业”“交通+招商引资”等各类创新实践在全省竞相涌现,成为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主引擎。截至2022年年底,“交通+”助推旅游业总产出年均增长超12%,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1,助力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为深入践行创建交通强国建设先行区的重要使命,浙江将加快构建“1+5+N”工作体系,以实施路网提升等五大专项行动为关键抓手,全力建成“畅达、平安、智慧、共享”的“四好农村路”2.0版,为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提供“浙江样板”,高水平绘就“千村引领、万村示范、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