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季临近,我省防汛防台工作将迎来“大考”。近日,省防指组织95位专家成立22个督查组,在各地开展防汛防台风险隐患暗访检查工作。在暗访中,记者发现,作为城市防汛及内涝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环,低洼易涝区(点)的防汛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存在着细节不明、责任不清等问题。
7月11日上午,记者跟随督查组来到宁波市东部新城的江澄路隧道。该隧道全长772米,北接宁东路,南连百丈东路,穿越后塘河。据介绍,该隧道是宁波市建设的第一条河底市政隧道,日常交通流量较大。
在位于地下二层的隧道中控室,由10块屏幕组成的监控设备正实时显示隧道内的车辆通行情况。“你们是如何判断隧道里内涝情况的?”面对督查组专家的提问,现场工作人员的回答模棱两可,只表示以观察监控画面的积水情况作为依据。事实上,该隧道缺少水位标尺,根本无法得知积水深度。
据了解,根据城市内涝应急机制的要求,在隧道涵洞、地下车库和地下商场等易涝场所,一线运行管理人员需按照监测预警指标,明晰具体积水深度风险。“不同的积水深度对应的应急措施是不同的,仅仅肉眼观察太过主观、也不准确。”专家解释道。
翻阅江澄路隧道的内涝应急预案,还存在细节不清、标准不明等问题,形同虚设。例如,预案提到,当中控人员在监控中发现开始积水并影响行车情况时,需立即汇报值班管理人员。可对积水的严重程度、影响大小等关键细节,却一笔带过,这无疑降低了预案的可操作性,相关工作人员也因此缺少科学的工作指引。
专家表示,这背后反映的是防汛防台的意识和责任问题,相关单位需尽快完善应急预案细节,在汛期前加紧组织培训和演练,“险情发生时,任何小细节都可能引发大问题。”
防汛防台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单位,上下顺畅、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是关键一环。在暗访中,记者发现,跨单位、跨部门衔接存在不少漏洞。
在建的宁波轨道交通5号线院士路站西邻杨木碶河,位于江南路与院士路交叉口,建设方为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该站点E号出入口和D3号出入口已经开通,另属宁波轨道交通集团负责运行管理。
“若施工区域出现积水漫延,你们如何和运营单位联络?”“是否存在联动机制?”“责任如何划分?”在项目部会议室,督查组一边翻阅应急预案,一边提问。现场负责人坦言,目前施工单位只会将情况上报给当地城市管理部门,但和地铁运营单位的联络机制还没打通。这就意味着,一旦出现内涝,因两家单位缺乏有效联络机制,运营站出入口的乘客可能因错误指示而逃向施工区域,后果不堪设想。
在地铁站点1.5公里的路程之外,丹桂路下穿立交也存在同样问题。该段路程虽只有百来米长,但专家却发现了易涝风险未提示、未设置内涝标尺、配电箱未上锁管理等不少问题。
“怎么会有这么多问题?”在专家的追问下,当地城管局负责人道出了缘由。原来,该路段投入使用已有两三年,但是建设方——宁波市市政工程前期办公室没有移交属地管理权,导致该路段处于监管“空白地带”。
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管理单位,意味着安全管理责任主体不明,自然就会各种“丢三落四”,小问题不断,内涝应急预案和汛前演练更是无从谈起。
“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专家表示,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类问题,督查组将统一汇总,上报至省防指办,并通报属地监管部门,督促相关责任主体限期做好风险隐患整改落实工作。